1957年的一天,李敏像平时一样去上学。一到学校,她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一位女同学,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日记递了过去。
【毛主席亲笔批注】
王桂芹是位来自河北阜平的姑娘,和李敏是好闺蜜。那天,李敏随手翻了翻王桂芹的日记,觉得内容挺有意思,就借来看了。结果不小心把日记本带回了家。第二天,李敏发现后,赶紧把日记本还给了王桂芹。
不过,最让李敏激动的是,昨晚父亲在家中无意间翻看了她的日记,还在上面留下了批注。众所周知,毛主席学识渊博,笔下名句无数,对历史上的帝王圣贤也有独到见解。寻常人的文章,又怎能引起他的兴趣呢?
王桂芹的日记获得了毛主席的亲笔批示,这无疑是个让人兴奋的好消息。李敏得知后,迫不及待地赶到学校,第一时间将日记本归还给王桂芹,并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告诉了她。
王桂芹看着李敏激动的样子,听完她的解释,心里还是有点将信将疑。她心想,李敏不过是个普通的高中生,写作水平平平,连日记里都常出现错别字。这样的文字,毛主席怎么会亲自批注呢?
带着这样的念头,她慢慢翻开日记本,在一篇记录回老家务农的日记页上,真的发现了毛主席的批示。毛主席的批注非常细致,连错别字都一一纠正,还写下了不少评语。最让她意外的是,毛主席居然还清楚地写道:“这篇文章可以在报刊上刊登。”
按照常规流程,王桂芹那篇有错别字的文章几乎不可能发表。但意外的是,毛主席不仅亲自帮她修改了错误,还加上了自己的点评,并决定将这篇日记刊登在报纸上。对王桂芹来说,这无疑是巨大的惊喜!
王桂芹的《假期回乡日记》为何能引起毛主席的,甚至亲自批注并刊登在全国性刊物上?要理解这一点,得先聊聊当时的社会环境。那个年代,特定的历史条件为这样的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舞台,可以说是时代成就了它的影响力。
【日记由来】
1957年暑假来临,北京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洋溢着学生们的喜悦。然而,王桂芹却与众不同,她并未选择留在北京与同学们共度假期,而是毅然踏上了回乡的旅程。
王桂芹一家早已定居北京,她也成了地道的城里姑娘。听说女儿想趁着假期回乡下老家,父母一时摸不着头脑。细问之下,才知道她是打算回去帮忙干农活,体验劳动生活。
那时候,国家大力倡导"德智体美劳"全面发展,王桂芹主动回农村劳动的行为恰好契合这一理念,这让她的父母倍感欣慰。不过,长期在城市生活的王桂芹对农活已经不太熟悉了。临行前,父亲特意叮嘱她到了老家要多观察、多学习、多实践,还要把劳动中的体会和收获记录下来。
王桂芹欣然应允了父亲的请求,随即踏上了回老家的旅途。小时候在老家生活的她,对生活的艰辛并无深刻体会,如今已长大成人,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。沿途,她目睹了田间劳作的农民因干旱而愁眉不展,庄稼也因缺水而逐渐泛黄。
王桂芹只是个学生,面对眼前的困境,她虽然心里着急,却无能为力。她不禁想,如果自己能掌控天气,下一场大雨,或许就能帮到这些农民。说来也巧,就在她快要到家时,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被乌云笼罩,紧接着,一场大雨倾盆而下。
这时,田野上的农民们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,王桂芹也在心里默默祈祷这场雨能彻底滋润干渴的土地。回到家乡后,她一刻也不想耽搁,马上决定和乡亲们一起投入到“筑坝”的劳作中。她迅速换上母亲准备的工装和结实的鞋子,直奔工地,干起活来十分利索。
自从王桂芹开始投身劳动,她首次体会到了工作带来的艰辛与喜悦。尽管每天劳作后都感到疲惫不堪,她依然坚持每天写日记,未曾间断。按照父亲临别前的嘱咐,她将每日劳动中的感悟和体会,一一记录在日记本里。
在连续十五天的高强度劳作中,王桂芹没有一天停歇。这对于一个平时很少干体力活的女高中生来说,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。然而,正是在这段辛苦的日子里,她不仅锻炼了自己,更深刻理解了农民的艰辛。她的努力也赢得了周围长辈们的一致好评。
【误拿日记本】
开学没多久,学校就安排了一次秋收劳动。王桂芹因为假期里经常锻炼,干起活来特别顺手。李敏看她这么熟练,好奇地问了原因。王桂芹没多说,直接把日记本递给了她。李敏翻开一看,立刻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,越看越入迷。
李敏正沉浸在思绪中,王桂芹的一声呼唤打断了她的遐想,提醒她该继续工作了。李敏匆忙起身,无意间将手中的日记本塞进了自己的包里,却忘了那本是王桂芹的。
劳动结束后,李敏和同学们在欢笑声中告别。回到家准备写作业时,她才发现自己不小心把王桂芹的日记本带回来了。她随手把本子放在书桌上,没想到父亲无意间翻到了王桂芹的文章。尽管王桂芹的文字还不够成熟,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青春活力,却让人印象深刻。
毛主席对王桂芹的假期经历和文章颇为赞赏,亲自为她的作品做了详细批注。他认为王桂芹的假期安排充实有趣,甚至在笔记本上写下建议:“……住半个月太短,最好待上一个月。”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篇文章,毛主席特意将一张纸条夹在日记本中,嘱咐李讷认真阅读两遍,随后又让李敏也仔细看两遍。这足以看出毛主席对这篇文章的重视程度。